从西汉元帝开始,西汉的政治权力几乎完全掌握在王家和外戚手中,导致了西汉的最终灭亡。王昭君的家族与赵合德、赵飞燕姐妹的宠爱,使得外戚权力异常庞大,成为王朝灭亡的关键因素之一。借鉴这些历史经验,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即位后便开始大刀阔斧地加强皇权,试图杜绝外戚专权的局面,然而这一举措也为后来的宦官干政埋下了隐患。
加强皇权意味着所有政事都需要皇帝亲自处理,然而一个普通的肉体凡胎如何能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?为了分担这份重担,宦官逐渐成为皇帝最亲近的助手。当时,皇宫中设有中常侍、黄门侍郎、大黄门等职务,宦官不仅需要传递皇帝的旨意,还负责掌管和审阅各类朝廷文书。简单而言,宦官成为了皇帝与朝廷之间的沟通桥梁,而随着权力的积累,他们逐渐从幕后走向了舞台的中央。虽然宦官的职务本不显赫,但他们所拥有的权力却几乎堪比“君临天下”的存在。
与此同时,东汉的皇帝虽然意图减少外戚对政权的干预,但由于东汉时期小皇帝众多,依旧难以避免出现太后专权或托孤重臣掌控政权的情况。《后汉书》曾提到,东汉时期多次发生外戚与宦官争权的局面,皇权始终无法稳固。此时,宦官与外戚之间的争斗,逐渐加剧了东汉政局的混乱。
例如,88年汉章帝去世后,年仅九岁的汉和帝刘肇继位,而权力则被养母窦太后掌控。窦太后为了控制朝政,深得宦官中常侍郑众的支持,最终将权力收回。而这个事件也开启了东汉宦官的权力扩张之路。直到106年,汉和帝去世,汉殇帝与汉安帝相继继位,而邓皇后掌控政权长达十六年,直至她去世,汉安帝才得以掌权。然而,宦官已经完全掌握了政治大权,情况变得更加失控。
当时,宦官集团中的李闰和江京等人,在权力斗争中击败了外戚集团,成为汉安帝的亲信,权势一时无二。宦官的野心愈发膨胀,他们不仅干预政事,甚至公然霸道,暴虐朝政。宦官与外戚间的博弈,加剧了政治腐化和混乱。而这一局面的产生,正是由于外戚和宦官早已在背后操控了东汉的皇权。
随着东汉皇帝逐渐失去对朝政的控制,宦官的权力愈发壮大,甚至不受皇帝干预。159年,汉恒帝时期,单超、徐璜等宦官策动政变,消灭外戚梁冀及其家族,彻底掌握了朝政大权。此后,宦官权力愈加专横,无人能阻挡。更有甚者,汉灵帝时期的曹卫更是通过谎言将窦武除掉,成功篡夺了政权。东汉中后期,宦官与外戚的权力斗争不断,最终导致朝政腐败,国家局势一片混乱。
除了宦官专政和外戚干政,另一个导致东汉政权崩溃的原因便是皇帝的短命。东汉大部分皇帝均早逝,且许多继位者年纪尚幼,完全没有能力担负起治国理政的重任。即便某些皇帝具备一定的才干,但在宦官和外戚的夹击下,依旧难以施展其政治抱负。
即使在短暂的“明章之治”与“永元大隆”时期,东汉的政权依旧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外戚和宦官的控制,治国理政之事一直处于停滞状态,无法恢复正常的治理体系。皇帝的无能,造成了政权的动荡和腐化。
政治腐败直接影响到民众的生活,百姓的困苦日益加剧。东汉末年,政权无法集中,各地割据势力不断崛起,导致战乱不断,民生凋零。例如,曹操、孙权、刘备等人分别在中原、江东、蜀地自立门户,发动战斗,百姓在战火中遭受了巨大的痛苦。
此外,由于东汉政权内斗不断,导致边疆防线日益薄弱。游牧民族趁机崛起,外敌屡屡侵犯,而东汉的应对措施却是软弱无力,导致边境百姓身心疲惫,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
终于,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,东汉政权的统治基础愈发不稳,民众反抗的情绪越来越高涨。184年,张角率领黄巾军起义,虽然最后失败,但却重创了东汉政权的根基,加速了帝国的灭亡。
东汉的灭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,政治腐败、宦官与外戚争权、以及民众起义等因素共同作用,最终导致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王朝走向了衰亡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